神奇有趣的5种心理效应

时间:2014-08-20浏览:2828

5个神奇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日常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总能够从心理学效应中,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你看完后,你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以下5种神奇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你听过多少?

 

1、曝光效应:她们为什么喜欢自拍?



       有些人不喜欢自拍,觉得照片中的自己怎么就变丑了呢,通常他们会归因于自己不上镜。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又热衷于自拍呢?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叫“曝光效应”,是指某样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人对其产生的好感度也越高(当然前提是这件事物首次出现没有给人带来极大的厌恶感)。比如隔壁的小兰,第一次见过眼就忘,见得多了你会逐渐发现她身上有着诸多美好之处,比如皮肤好心灵美眼睛很水灵。最后你终于发现小兰其真是个标致可人儿,才知道人家三天前刚刚名花有主了。

       回到正题,由于曝光效应的存在,我们会对镜中的自我更有好感。因为在自拍之前,我们已经无数次看到过镜中的自己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相片中的自己“丑死了”。

       等等,那些整天往人人微博上传各种嘟嘴自拍照的妹子是什么个情况?她们就不觉得“丑死了”么?

       曝光效应又一次起作用了。如果一个人经常自拍的话,你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了。另外一点就是,这种姑娘一般的确是颇有姿色,所以在最初也许她们会觉得丑了一点,但是瑕不掩瑜嘛。

 

2、团体心理学:蒸发冷却效应

       最不想来参加聚会的人,正是大家都希望能来聚会的人;最不想来认识新朋友的人,正是大家最想认识的人。这是蒸发冷却效应的奇妙之处。

       硅谷一名社交网络设计师在他的博客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新成员不断涌入一个开放社团时,社团中最有价值的成员会发现社团成员平均水平的降低让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批成员的离开进一步降低了社团的价值,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越来越多高价值的成员选择离开,直到有一天这个社团彻底的沦陷成了一个平庸的组织。

       他用了一个专业的科技词汇来表述这一现象:蒸发冷却效应。蒸发冷却是指液体在蒸发成气体的过程中会吸热,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起到冷却的效果。如果你在手上擦一点酒精会感觉很凉快,就是这一道理。在社交团体中,成员的价值跟液体的温度类似,因此当温度最高的液体蒸发变成气体时(价值最高的成员离开社团),剩下的液体的平均温度就会下降(社团的平均价值会进一步降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开放。社团的开放意味着它对成员的加入没有选择性,如此一来最想加入社团的成员会是那些水平在社团目前平均水平之下的人,因为他们可以从社团中学到更多东西。他们的加入从长远来说必然会对团体造成不利影响。而那些相对封闭的社团能更好的应对这种问题。这种封闭团体对成员的加入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都是采用邀请制。由于小众而又封闭,大部分此类社团都只是低调的活在大众的视野之外。

 

3、 “沉锚效应”让别人不懂拒绝你

 

      经验老道的销售人员不会问你需不需要,而会提供出两个选择,通常我们都会跳入对的销售陷阱里。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沉锚效应。下次想邀约心仪女生,试试沉锚效应吧!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这就难怪,那些犹豫着说相处一段,看是否合适的男人,没有霸道地直接说陪我出去吧,我们一定能走到一起的男人更有吸引力了。

 

4、《中国好声音》:避免体貌效应的盲选魅力

 

      歌声感动导师,却遭到了一些观众质疑,歌声并没有像导师夸赞的那样完美。缘何观众与导师给出的评论差距那么大呢?这就是避免了体貌效应的盲选魅力。

      1974年,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找了一些男人来看论文,要求他们看完文章后给出评价。文章的末页贴着作者照片:有俊有丑,但都是女性。结果发现,无论这些文章实际上质量如何,那些漂亮又美丽的女作者所写的文章,通常被认为是好文章。实际上文章并非那些女人所写,只是试验者在文章后随机贴了一些女人的照片。

      是不是很诡异呢?这个心理学实验和《中国好声音》的盲选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人对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外貌体征的影响。

      事实上,人的面貌俏丽或是丑陋,与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并无关系,但是生活里,人们总是倾向于那些美丽的人。一般情况下,身体好、长得漂亮、长得帅的人,对人有魅力,令人爱接近。相反则容易受冷遇。

      同样的,在《中国好声音》里面,观众看到的是长相平平双目失明的张玉霞,而导师们并不知背后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盲人在唱歌,所以打从一开始起,观众对音乐的感受度就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偏见,而导师们却能够认真的毫无杂念低聆听声音。

      这种因体貌而受到影响的偏见,在心理学当汇总被称为体貌效应。而人之所以会产生体貌效应,是因为人们对漂亮的人看着舒服,可以获得美感,是一种美的享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心理上的愉悦变成了一种价值判断:漂亮的人其他方面也好。

 

5、你可以不看热闹吗?——旁观者效应

      为什么发生危机现场越多人,越少见到救助呢?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了其中的原因,旁观者越多,会抑制救助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如果你独自在一间屋子里,似乎闻到好像有什么东西烧焦了,然后看到从门缝里飘过来一缕缕黑烟。你会怎么办?有人立刻会说快跑啊,打119……那么,如果你在一间大报告厅里,里面坐满了人,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可是其他人泰然自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你又会怎么做呢?你得先东张西望犹豫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鼻子和眼睛出了问题,可能还得再掐自己一下,确定不是在做梦。当看到其他人也在这么做时,你终于放心大胆地撒腿就跑了。至于打119嘛,没我的事儿!

      这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上面就是John Darley and Bibb Latane1968年前后做的一系列实验之一。那些泰然自若的都是他们的托儿。他们发现在场的托儿越多,被试反应越慢。类似的实验他们还做了好几个,比如让一个被试和其他人通过电话交谈,然后电话的一端假装癫痫病犯了。如果被试知道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跟他通电话的话,他会迅速报告。你一定猜到了,如果他以为有很多人一起通话的话,就可能缓报或不报。

      引发这一系列实验的是1964年在纽约发生的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己家门口被刺死了,当时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这场命案的发生,可是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连报警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各大报纸都评论说纽约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后来发现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失实)

      那么人口稀少的小城镇又会怎样呢?另一些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把两辆同样的汽车敞开前盖分别停在大城市和人口稀少的小城镇。他们躲在暗处偷偷观察。几天下来,停在大城市的那辆车已经被人把能拆的零件都拆走了;而那辆停在小城镇的汽车总是被路人把前盖合上。

      难道大城市的人心真的被污染了吗?心理学家偏偏不信这个邪,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的实验。最后他们发现,施助行为其实与城市的大小没有关系,而与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人口的密集程度会导致两个效应:从众和责任分散。人们常常要以别人为参照物来定位自己,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所以这就导致了多人在场时反应会变慢。同时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做,自己就不做了,或者抱着罚不责众的心态,所以也就没有人报警了。看来鲁迅说喜欢看热闹是中国人的劣根性造成的,其实不对,全世界人民都有这个臭毛病,只不过是中国人口密度太大了而已。

      原因知道了,就得采取点措施了。军人的军装,警察的警车就有提示身份意识的作用,这样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出什么事儿的时候,责任一分散,无形中就给他们多分了很多。那要是没有穿制服的呢?我们可以给他穿个制服,比如遇到情况高喊一句党员同志站出来!虽然外表看不出来就可以隐瞒,但是内心也够他煎熬的。要是怕万一遇到心理素质太好的,或者怕确实没有党员在场,也可以喊爷们们,上啊!这个性别隐瞒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吧。呼救的时候更要注意了,比如喊大哥!救命啊!就比光喊救命啊!强多了。喊的时候要尽量看着对方的方向。最好能让人感觉到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既然知道了旁观者效应,那么就不要再继续旁观下去了(看贴后要留言,知道不?),遇到什么事儿了,要发扬马大姐的精神,那可不叫管闲事,那叫热情。

 

 

   总之,还是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平安的生活才能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