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牧场与小羊亲密接触的那一刻,它们湿润的鼻尖轻轻蹭过掌心,绒毛间裹挟着草原的气息与温度,仿佛自然本真的生命力扑面而来。熬制奶皮子时,我们屏气凝神,紧盯着陶罐中的奶脂在炉火中缓缓凝结,最终蜕变为一层层金黄的皱褶,仿佛将岁月与辛劳一同熬成了草原特有的甜香。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游牧文化的智慧,深藏于奶锅火候的掌控之间,蕴含于日复一日的劳作之中。我们用录音设备捕捉羊群咩鸣与风吹草动的声音,在实践中发现,最动人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最平凡的瞬间。劳动,不只是付出体力的过程,更是连接自然与文化、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才能将文化之根深深植入心田。
——2023级音乐学(音乐传播方向) 时乐轩

跨越1200公里,从都市喧嚣走入草原腹地,一夜硬卧的颠簸换来清晨奶香的醇厚。在揉制奶皮子的指尖动作中,我触碰到千年牧区劳动的智慧;在喂食小羊的那一刻,温热的鼻息与细软的绒毛仿佛抚平了数字时代带来的虚拟与疏离。此次劳动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动人的故事,永远扎根于沾染奶香与草屑的土地之中。让身为传媒学子的我懂得:唯有深入生活、贴近劳动、感知真实,才能在传播中注入温度与力量,让媒介之声更具厚度、广度与生命力。
——2024级录音艺术(音响导演方向) 辛爱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中的箴言穿越千年,在清风中化作“传旗”中躬行践履的注脚。恰逢读书周与五一劳动节,我们有幸跟随学院深入科右前旗参与传统工艺劳动,在奶皮子凝结中见证时光的结晶,于奶糖熬煮中感受温度的流转,在非遗刺绣穿梭间领略指尖上的千年风雅,从马鞍制作的凿刻声里读懂匠心的传承。每一道工序都浸润着劳动的汗水,每一次尝试都在诉说着坚守的不易,我们于细微处触摸到劳动最本真的肌理。作为一名录音艺术专业学生,我们用专业的设备捕捉前旗乡土温度,以声音为舟,编织成独特的声音名片,奏响传旗声音。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此刻回望,那些腰酸背痛的瞬间都已发酵成生命的养分。当我们俯身贴近泥土时,才能听见种子破土的声响,看见汗水浇灌出的希望。以勤为弦,方能弹奏出生命最美的乐章。
——2021级录音艺术(音响导演方向) 沙雨霏

前往科尔沁镇开展植树活动,在技术人员的细致指导下,我们认真学习了回填表土、扶正树苗、填土压实、围堰浇水等植树要领,种下了一棵棵五角枫和沙果树。植树是一项耗费体力的工作,但在协作中我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也在挥锹培土间领悟到劳动的踏实与意义。看着一株株树苗在沙土地中扎根、在春风中孕育新芽,我们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地上勃勃的生命力,也更加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远意蕴。这不仅是一次生态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生命教育。它让我真切感受到每一寸绿色的来之不易,也让我意识到,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绿意所至,是我们青年一代用双手播下的希望,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践行。
——2024级传播学(国际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 邹相益

在传旗林场,护林员们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我感动,他们不仅是森林的守护者,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下午的植树活动虽然辛苦,但看着亲手栽下的小树苗,内心充满成就感。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从点滴做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杨冰洁


在科右前旗的劳动教育之旅中,兴安伊利工厂的大门向我们敞开,踏入工厂,各位老师们进行着专业而热情的引导,沿着参观通道前行,透过无菌包装车间的玻璃幕墙看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舞动,它们精准地抓取、封装,动作流畅而协调,让牛奶在传送带上有序前行,从原料到成品,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这里,我们也亲眼见证了 “每一瓶好奶诞生” 的神奇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在精密仪器的监控和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下高效完成。科技的力量,让原本繁琐复杂的生产流程变得简洁有序,也让乳品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了坚实保障。这次实践让我们不再只是站在货架前挑选商品的消费者,更是深入到生产的最前线,成为绿色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伊利工厂,这不仅是一扇通往乳品生产世界的门,也是现代农业科技的缩影。
——202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王闰

来到了甜糯玉米生产车间,在车间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玉米加工的整套流程,惊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的高效性、便利性。由于现在并不是玉米收获的季节,我们没能亲身体验采摘玉米的乐趣,但车间中陈列的黄玉米和黑玉米,也让我见证了过去一年沉甸甸的劳动成果。于是,同学们主动拿起纸箱,耐心、细心地组装,车间的一角没一会就摆满了玉米盒。兴安盟之旅即将画上句号,从马鞍和奶制品复杂的制作,到玉米的现代化生产,一次又一次让我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202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王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