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千里外,劳动润心田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10

从繁华都市到广袤草原,从理论课堂到田间地头,怀揣青春理想的传媒学子跨越 1200 公里,奔赴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在土地与劳动的真实接触中寻找属于时代的答案。中国传媒大学 “读书周”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此展开,依托 “传旗农场、传旗牧场、传旗林场、传旗工厂” 四大基地,传媒学子以双手触摸草原温度,拓宽多维能力量度,将青春誓言写进辽阔原野,扬一场以劳动为名的青春成长之旅。

传旗农场
图片
进行玉米和土豆种植的劳动任务时,与水稻育苗的精细不同,这里的劳作带着一种粗犷的生命力。我们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经过处理、带着勃勃生机的玉米种子和切好的土豆块茎,按照一定的间距,播种在地里。阳光下,这些小小的种子和块茎仿佛蕴藏着无限的能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紧接着,我们撒上助力生长的肥料,这是对土地的滋养,也是对丰收的期盼。看着在播种时所使用的工具和机器,我们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让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规模化种植的运作方式。完成播种后,大家直起身,望着这片播撒汗水与希望的土地,共同期待着未来蓬勃生长的模样,不易与乐趣交织,我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羁绊。
—— 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 石景怡
图片
握着沾着泥土的农具,我恍然惊觉这堂生动的 “国情教育课”。当指尖触碰到土豆块茎粗糙的切面,看着玉米种子在机械犁沟中整齐排列,记录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孕育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那些阳光下半自动化机械翻过的层层土浪是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新路径;这些即将破土的种子,恰似我们这些怀揣理想的传媒学子——在传旗农场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吸收知识与实践的养分,把乡村振兴的故事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此刻播撒的每一粒种子,都在书写着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而我们,正在成为连接希望与未来的桥梁,探索着知识与实践融合的更多可能。
——2023级市场营销 付兴彤
图片



传旗牧场
图片

在牧场与小羊亲密接触的那一刻,它们湿润的鼻尖轻轻蹭过掌心,绒毛间裹挟着草原的气息与温度,仿佛自然本真的生命力扑面而来。熬制奶皮子时,我们屏气凝神,紧盯着陶罐中的奶脂在炉火中缓缓凝结,最终蜕变为一层层金黄的皱褶,仿佛将岁月与辛劳一同熬成了草原特有的甜香。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游牧文化的智慧,深藏于奶锅火候的掌控之间,蕴含于日复一日的劳作之中。我们用录音设备捕捉羊群咩鸣与风吹草动的声音,在实践中发现,最动人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最平凡的瞬间。劳动,不只是付出体力的过程,更是连接自然与文化、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才能将文化之根深深植入心田。

——2023级音乐学(音乐传播方向) 时乐轩

图片

跨越1200公里,从都市喧嚣走入草原腹地,一夜硬卧的颠簸换来清晨奶香的醇厚。在揉制奶皮子的指尖动作中,我触碰到千年牧区劳动的智慧;在喂食小羊的那一刻,温热的鼻息与细软的绒毛仿佛抚平了数字时代带来的虚拟与疏离。此次劳动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动人的故事,永远扎根于沾染奶香与草屑的土地之中。让身为传媒学子的我懂得:唯有深入生活、贴近劳动、感知真实,才能在传播中注入温度与力量,让媒介之声更具厚度、广度与生命力。

——2024级录音艺术(音响导演方向) 辛爱

图片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中的箴言穿越千年,在清风中化作“传旗”中躬行践履的注脚。恰逢读书周与五一劳动节,我们有幸跟随学院深入科右前旗参与传统工艺劳动,在奶皮子凝结中见证时光的结晶,于奶糖熬煮中感受温度的流转,在非遗刺绣穿梭间领略指尖上的千年风雅,从马鞍制作的凿刻声里读懂匠心的传承。每一道工序都浸润着劳动的汗水,每一次尝试都在诉说着坚守的不易,我们于细微处触摸到劳动最本真的肌理。作为一名录音艺术专业学生,我们用专业的设备捕捉前旗乡土温度,以声音为舟,编织成独特的声音名片,奏响传旗声音。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此刻回望,那些腰酸背痛的瞬间都已发酵成生命的养分。当我们俯身贴近泥土时,才能听见种子破土的声响,看见汗水浇灌出的希望。以勤为弦,方能弹奏出生命最美的乐章。

——2021级录音艺术(音响导演方向) 沙雨霏

图片


传旗林场
图片

前往科尔沁镇开展植树活动,在技术人员的细致指导下,我们认真学习了回填表土、扶正树苗、填土压实、围堰浇水等植树要领,种下了一棵棵五角枫和沙果树。植树是一项耗费体力的工作,但在协作中我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也在挥锹培土间领悟到劳动的踏实与意义。看着一株株树苗在沙土地中扎根、在春风中孕育新芽,我们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地上勃勃的生命力,也更加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远意蕴。这不仅是一次生态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生命教育。它让我真切感受到每一寸绿色的来之不易,也让我意识到,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绿意所至,是我们青年一代用双手播下的希望,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践行。

——2024级传播学(国际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 邹相益

图片

在传旗林场,护林员们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我感动,他们不仅是森林的守护者,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下午的植树活动虽然辛苦,但看着亲手栽下的小树苗,内心充满成就感。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从点滴做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杨冰洁

图片


传旗工场
图片

在科右前旗的劳动教育之旅中,兴安伊利工厂的大门向我们敞开,踏入工厂,各位老师们进行着专业而热情的引导,沿着参观通道前行,透过无菌包装车间的玻璃幕墙看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舞动,它们精准地抓取、封装,动作流畅而协调,让牛奶在传送带上有序前行,从原料到成品,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这里,我们也亲眼见证了 “每一瓶好奶诞生” 的神奇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在精密仪器的监控和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下高效完成。科技的力量,让原本繁琐复杂的生产流程变得简洁有序,也让乳品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了坚实保障。这次实践让我们不再只是站在货架前挑选商品的消费者,更是深入到生产的最前线,成为绿色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伊利工厂,这不仅是一扇通往乳品生产世界的门,也是现代农业科技的缩影。

——202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王闰

图片

来到了甜糯玉米生产车间,在车间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玉米加工的整套流程,惊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的高效性、便利性。由于现在并不是玉米收获的季节,我们没能亲身体验采摘玉米的乐趣,但车间中陈列的黄玉米和黑玉米,也让我见证了过去一年沉甸甸的劳动成果。于是,同学们主动拿起纸箱,耐心、细心地组装,车间的一角没一会就摆满了玉米盒。兴安盟之旅即将画上句号,从马鞍和奶制品复杂的制作,到玉米的现代化生产,一次又一次让我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202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王睿

图片
本次活动同学们以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立足现实的专业实践回应时代命题。在这个难忘的劳动节期间,同学们踏上一场走进大地、触摸时代的润心之旅,参与了一堂融思想、技能与情感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走出教室、走进乡土,青年学子将理想写进泥土,将担当融入田野与山涧。劳动之美在田垄间闪耀,青春之花在汗水中绽放。传媒学子用双手播种希望,用行动诠释担当,他们正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实践中淬炼品格、传承精神,续写属于新时代的传媒育人与时代发展交汇处最动人的回响。

图片


文案丨付兴彤   刘叶青青
摄影丨李俊鉴   张   苗   王迎兴
编辑丨李一丁
主编丨李一丁   安   琪
责编丨韩芮莎
编审丨孙   浩